來源:和訊網 發布時間:2018-11-20 8:13
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今年中國經濟出現一定壓力,特別是作為經濟活力重要體現的消費市場狀況引發極大關注。其一,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走弱,繼去年12月增幅首次降到2位以下,今年5月又創下歷史新低,跌至8.5%,隨后幾個月雖有反彈但力度有限;其二,汽車作為消費市場的大類,二季度銷量開始就疲態盡顯,傳統的“金九銀十”也不見蹤影,9月、10月兩個月銷量分別下降了12%和20%,以萬億為單位的汽車市場20年來將第一次出現年度負增長;其三,一些低端消費品生產企業利潤大幅增長,引發了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的爭論。
消費市場是不是出了大問題,這令很多人擔心。但剛剛過去的“雙11”購物節數據卻讓人眼睛一亮,天貓“雙11”成交總額達到2135億元,比去年增長27%,其他電商平臺也大多取得不錯成績。許多人因此感嘆:哪里有什么消費降級?有媒體高呼,“雙11”數據表明了像大海一樣壯闊的內需市場容量。
兩個數據,一個偏悲觀一個非常樂觀,到底誰更準確地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現實?兩個數據反差這么大原因何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各大電商平臺之所以能取得超出大多數人預期的表現,在筆者看來原因不外乎兩點:
一是電商行業進入了流量紅利兌現主升浪。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近兩年電商流量獲取成本上升,但網購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卻一路走高,前期積累的流量價值正在持續高速釋放。據統計,天貓“雙11”中90后消費者占比達到46%,而8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占比近八成,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世代,購物大比例地首選網購,過去許多年互聯網平臺投入大量成本獲取流量,現正在進入持續回報期。
二是互聯網商業基礎設施和電商平臺生態日益成熟和完善,正在發揮巨大的協同效應。
大數據、物流的完善極大地拓寬了市場的疆域,國際化色彩日益明顯、向三四線城市延伸日益明顯,就是其疆域擴大的表現。“新零售”著力于促進線上線下融合,近幾年線下布局效果已顯,天貓甚至宣稱,其“雙11”已形成了無障礙的線上線下消費閉環。
電商平臺連接和融合制造業、消費端與生產端的效果更加明顯。千百年來橫亙在生產服務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鴻溝被填補甚至填平,企業對市場動向的把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因此能生產出更多與消費升級同向而行的新產品,需求與供給達到渾然一體不再是夢想,這挖掘出了大量的消費潛能。賦能品牌、商家和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體制,猶如“商業操作系統”,就像Windows之于PC機、Mac OS之于蘋果機一樣,可以預料,就像不斷升級的手機OS會讓應用開發日益繁榮一樣,電商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方面的持續投入,未來將繼續形成消費推動力。
“雙11”交易數據亮眼,正是因為電商平臺代表著未來和成長,如同成長型公司能很好地抵御經濟下行影響一樣。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從成長型公司的良好表現證明經濟周期不存在,事實上,如果整體經濟更好的話,今年的“雙11”數據會更加出色。因此,不論是亮麗的“雙11”數據還是偏悲觀的傳統數據都是真實的,加起來才是全貌。
這提示我們,不能因為“雙11”數據很好,促進消費的工作就可以松懈,可以放一放。
事實上,當前經濟中不利于消費增長的因素仍然較多。民企特別是中小型民企經營困難,影響了中低收入群體就業和收入增長速度。稅負仍然較重,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構成抑制。民眾對國外消費品的需求非常強勁,但稅收、通關等方面障礙讓這一潛力難以充分釋放。此外,房價過快上漲對民眾收入的“吸干效應”會極大地壓制消費,在這個問題上,政策的長期效應與短期短應是相反的,長期與短期之間如何權衡是對決策者的一大考驗。中國經濟未來會毫無懸念地進入消費驅動的新階段,創造利于消費的環境,我們的政策不應懈怠,還要繼續加碼。